张掖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和种业安全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市纪委监委派驻市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认真履职尽责,充分发挥派驻监督优势,以专项整治为抓手,紧盯玉米制种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压实责任链条、创新监督机制、深化标本兼治,为全市玉米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纪律保障。
坚持系统施治,构建全链条监督格局
派驻纪检监察组将玉米制种领域腐败问题整治作为监督重点,对标专项整治任务要求,将玉米制种领域失职失责、不担当不作为、以权谋私、吃拿卡要、劳务费管理混乱等问题列入纪检监察组年度重点监督任务清单,督促市农业农村局、市种子管理局严格落实行业监管部门主体责任,全力推进专项整治走深走实。通过书面提醒,落实“一把手”沟通会商机制,督促行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谋划部署,健全完善督导检查、定期会商、定期调度、分析研判等工作机制,全力攻坚落实。2022-2024年,累计对全市117个乡镇1032个行政村深入排查,累计自查整改问题145个,整改率100%。
紧盯基地配置,严查暗箱操作、吃拿卡要,推动市县农业农村系统不断优化玉米制种基地优质资源竞争性基地配置机制,企业和基地的满意度显著提高。紧盯资金流向,累计督促56个玉米制种基地乡镇、村规范收取基地服务费和其他费用资金2736.61万元,规范48个基地村账外资金入账1998.98万元,4个基地村退还违规收取制种基地维护费资金324.55万元。紧盯权益保障,挂牌督办拖欠制种款、合同纠纷等问题,调处2起种子销售纠纷退还资金64.02万元,协调兑付拖欠制种款资金139万元。
创新监督机制,提升专项整治效能
该派驻纪检监察组采取“组地联动”“组组联动”“大组长制”协同监督方式,通过翻阅资料“查”、下沉一线“听”、走访入户“谈”等多种方式,深入县区、乡镇、村社以及相关部门对玉米制种领域腐败问题开展多轮次专项监督检查,及时了解掌握玉米制种合同落实、制种服务费管理使用等情况,对发现的责任落实不到位、自查问题不具体、审计监督跟进慢等问题,面对面反馈、一对一交办,推动农业农村部门强化行业监管责任落实。专项整治开展以来,现场交办问题65个,以“清单式”交办+“销号式”落实,确保问题应改尽改、整改到位。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探头”作用,坚持把规范资金管理使用作为专项整治的重要内容,紧盯资金流向和分配使用等关键环节,督促聚焦制种服务费收支、管理分配、劳务费管理、制种款兑付等涉种领域重点资金,结合农村“三资”审计,对全市836个行政村进行全面审计,对财务运行不规范的,督促建立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对涉嫌违纪违规的移送纪检监察机关,促进涉种资金财务管理规范化,推动建立“线上+线下”双备案机制,实现资金流向全程可溯。
同时,综合运用日常谈话、工作提醒、警示教育等方式,压实工作责任,摸清工作实情,推动解决问题,以有力有效监督推动专项整治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去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向市纪委监委移送问题线索5个。
深化标本兼治,巩固长效治理成果
把推进长效机制建设作为专项整治的重要内容,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将建章立制贯穿专项整治全过程,推动市县两级农业农村系统建立修订完善《进一步规范张掖玉米制种基地生产秩序的通知》《关于加强全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管理监督的若干措施》等制度机制11项,持续巩固专项整治成效。
据悉,2024年全市玉米制种面积达到120.7万亩,产种量达到5.32亿公斤,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10.2亿元,张掖玉米制种“国家队”地位更加牢固,玉米制种面积和产量牢固稳居全国之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种子安全作出了张掖贡献。(供稿:赵霞)
(编辑:王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