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山丹县纪委监委大力完善基层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监督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坚持在优化基层监督方式上“深耕细作”,提升监督精准性、规范性、实效性,持续激活基层监督“神经末梢”,提升基层监督治理成效。
擦亮探头,激发监督“前哨”活力
“我们村的集体收入和支出明细,每个月都会由村纪检委员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示,我们一清二楚……”这是山丹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在清泉镇西街村就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情况开展走访活动时的一幕。
乡村振兴领域政策多、项目多、资金多,容易发生“蝇贪蚁腐”。为做好问题线索收集“源头工程”,县纪委监委大力推进村(社区)纪检委员担任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实现对基层的“贴身”监督。目前,全县83个村、11个社区已实现村(居)纪检委员和监委会主任“一肩挑”。
老军乡纪委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进行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
县纪委监委通过访村入户、走访调研、民主测评、受理信访举报等形式收集问题线索。针对各村“三资”管理不规范、监督存在漏洞的现状,整合县镇村“三级联动”监督力量,成立工作专班,重点围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农村“三务”公开等方面开展监督检查,压实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目前,已下发《交办单》7份,排查发现问题30个,完成整改18个,正在整改12个,共清理资金5255.02万元,固定资产13.97亿元,资源156.81万亩。同时,通过优化内设机构设置、深化派驻机构改革、规范人员编制使用、实现统一集中办公等措施,减少了职能交叉,使人员力量向办案和监督执纪一线倾斜,监督更加聚焦。
“下一步,我们将把完善制度与促进治理相结合,充分发挥村级监督的‘前哨’作用,规范基层权力运行,以有力监督执纪执法让基层干部作风更清正、村务治理更清爽、乡风民风更清朗。”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片区联动,攥指成拳联合发力
“我们将某镇相关问题线索交由第三纪检监察室牵头开展调查后,迅速取得了进展。片区协作克服了乡镇纪委力量薄弱、核查手段受限的劣势,实现了力量整合、优势互补。”县纪委监委案件监督管理室负责人介绍。
为着力破解纪检监察点多、面广、线长及乡镇纪委力量薄弱、熟人社会监督难等问题,县纪委监委坚持“一盘棋”思想,以强化村级监督推动监督重心下沉,探索建立“委领导+纪检监察室+派驻机构+乡镇纪委”协作片区工作机制,将全县8个乡镇和6个派驻纪检监察组、6个纪检监察室划分为4个协作片区。
实践中,协作区充分发挥“室”业务精的优势,通过运用委领导包片、相关纪检监察室包联机制,对多个派驻纪检监察组、乡镇纪委监督检查和审查调查工作进行综合调度,实现对协作区内案件查办统一指导、办案资源统一调配、案件质量统一评估、办案安全统一把关,做到上下联动、左右协同。
至目前,4个协作片区共受理处置群腐问题线索40件,了结7件,立案12件14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5人,谈话提醒2人,诫勉谈话2人。
“片区协作机制盘活了‘末梢监督’力量,织牢了基层监督网。”县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优化、用好用活片区协作机制,统筹监督力量,通过挂图作战、纳入考核等方式,不断提升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水平。
精准整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S315公路修建时征用中河、下河、花寨等6个村的土地,但补偿款尚未全额发放,群众反映强烈。”这是山丹县开展集中整治工作以来,大马营镇全面畅通信、访、网、电、微举报渠道收集的群众关心关注“急难愁盼”问题之一。
发现问题是整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县纪委监委在全力抓好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省市纪委监委确定的6个重点整治项目的同时,深度研判“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信访举报、巡察反馈等群众反映强烈、问题多发频发领域,确定农村土地流转、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突出问题整治2个县级重点整治项目,做到精准定题、靶向施治,督促查找问题28个,整改20个,立案1件1人,正在核查线索1件。8个乡镇,17个重点领域部门单位结合工作实际,确定整治项目,纠治行业乱象,现已为民办成实事好事135个。
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同时,建立“群众点题、部门答题、纪委监督、社会评价”工作机制,用好用活“123”智慧纪检监察平台,每月对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服务平台、甘肃省乡村振兴监督信息平台、“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和山丹县行政效能监督平台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督促行业部门单位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目前,已撰写廉情信息分析报告4期。
“织紧织密基层监督网,才能让基层监督更精准有力。”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优化基层监督方式,在整合优化监督力量、信息互通、成果共享上加力,切实把工作成果转化为查处群众身边“蝇贪蚁腐”、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实际成效。(供稿:孙彩霞 郭银兰)
(编辑:郝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