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台县纪委监委把推行“小微权力”清单化管理工作作为整治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先行先试,按照“建清单、固流程、晒权力、强监督、严问责”的总体思路,把知情权亮给群众,把议事权交给群众,把监督权赋予群众,有效防止了“小权力”滋生“大腐败”的问题。
一、主要做法
一是厘清权责建清单。针对群众反映村社干部在权力行使和服务群众过程中存在的滥用权力、监督薄弱、腐败多发等问题,我县通过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对全县村级组织及其成员职责权力进行了全面梳理,共梳理出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监委会职责38项,权力27项;村干部职责52项,权力49项;社长职责10项,权力19项,对27项村级事务制定了决策流程及廉政风险防控图,建立了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明确了各项权力行使的法规依据、运行范围、执行主体、程序步骤,使村干部手中的权力有了明确“边界”,为村干部正确行使“小微权力”制定了固定的“路线图”。同时,按照岗位职责、负责工作、小微权力三者相统一的原则,在县直部门建立小微权力清单,因岗定责、依责定权,全面梳理各镇、各部门单位岗位职责和小微权力,对廉政风险点和防控措施进行细化,汇总形成小微权力清单,做到明责、定责,推动履责、尽责。至目前,全县9个镇、65个县直部门单位共梳理出清单6432条。
二是规范流程晒权力。深化拓展“五式一化”管理、“六小六大”模式,进一步健全完善“三务”公开制度,通过晒权力清单的方式,将村级管理和便民服务事项汇总成册,向群众全面公开权力“家底”,推进村级事务阳光运行。编制村社干部权力运行工作规范,绘制直观清晰的流程图、农村“小微权力”漫画图解,编印农村“小微权力”清单操作规范、监督事项挂画、便民服务事项手册,标注详细的步骤,在各村张贴上墙,让群众易理解、看得懂,使村干部手中的权力有了明确“边界”,为村民和上级监督有了依据。同时,采取设立“问题墙、回音壁”的方式,对群众关心关注的事项及时在公示栏内公开,实现了群众关切与公示公开的有机统一。制定下发“一卡通”专项治理工作“小微权力”明白卡4万份,分行业制定2类污染防治环境信访“明白卡”,向群众广泛公布环境权益维护投诉渠道方式、行业部门的监管职责;配套建立环境监管“小微权力”清单化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和信访办理工作制度,规范环境监管信访投诉问题的受理、调查、答复等处理程序,确保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在规定时限内处置到位。至目前,相关职能部门共受理信访件40件,已办结37件,办结率达93%。
三是强化管控强监督。全面推行“镇纪委-廉情联系督导组-派驻纪检监察员-村务监督委员会”四级监督模式,成立廉情联系督导组36个,派驻村(社区)纪检监察员145名,印发廉政监督卡38658份。充分发挥廉情联系督导组和派驻纪检监察员“前哨”和“探头”作用,通过接待来访群众“接诊”、开展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检查“问诊”、召集廉情联系督导组成员集体研究存在的问题“会诊”、对违纪违规问题线索转交上级纪委“转诊”的“四诊”模式,切实加大对村级“小微权力”的全方位监督,进一步规范村社干部的用权行为,严防村社干部“暗箱操作”,有效杜绝了“微腐败”问题的发生。“四级监督”模式运行以来,各镇廉情联系督导组共收集各类问题线索32个,立案7件,给予党纪处分8人。
四是正风肃纪严问责。坚持挺纪在前,聚焦扶贫产业项目落实、资金拨付使用、村居风貌提升工程等重点工作,严肃查处村社干部在项目资金管理、低保五保、临时救助资金评定发放方面存在的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等“微腐败”和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以严肃问责推动农村“小微权力”规范运行。1-8月份,全县共查处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案件9件,给予党纪处分11人,下发通报2期,其中,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案件5件,给予党纪处分7人。扎实开展“一卡通”专项治理,全面整治违规保管、代管、扣留以及滞留资金等问题,坚决斩断伸向群众利益的“黑手”,确保惠民惠农资金落到实处。目前,共受理“一卡通”管理使用问题线索12个,查处截留、挤占挪用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案件3件,给予党纪处分4人,组织处理3人,清退违纪资金0.61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个别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自己权力小,没有权力滥用和徇私的空间,工作流程不规范、简化程序的情况仍然存在;二是群众“不愿”和“不敢”监督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一些群众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得罪人、怕给自己惹麻烦的心理,主动参与民主监督的意识不强,群众监督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三是部分单位推行“小微权力清单”不够系统、规范。还存在运行机制不健全、工作制度不完善、实施程序不明确,公开载体不丰富的情况。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这次全市小微权力清单化管理工作现场推进会要求,在总结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化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县属部门推广普及“小微权力”清单化管理模式,让各项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一是在加强纪律学习教育上再用力。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作风建设年活动,督促全县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党纪,运用报纸、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广泛传播反腐倡廉正能量。督促县属各部门单位加强干部职工廉政权责教育,明确党员干部岗位职责,使他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规范干部廉洁用权行为。
二是在构建立体监督网络上再用力。在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的基础上,有效发挥派驻村级纪检监察员和廉情联系督导组的作用,监督村社干部“小微权力”是否按清单、按制度、按程序运行。同时,充分发挥基层站所的监管作用,加强对村级“三资”监管,强化涉农资金使用、农村工程项目承包、集体资产处置等重大经济行为的审计。推进“互联网+传统模式”的政务公开,依托甘肃省扶贫民生监督系统平台和镇村政务公开平台,让群众通过手机等方式就可查询村级事务办理情况。
三是在严查基层突出问题上再用力。加大对村社干部侵占、贪污、克扣冒领补助款项,截留、挪用征地拆迁款和集体资产等问题的查处力度,以案施教,教育引导村社干部秉公用权。同时,要用好问责利器,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无动于衷、消极应付,对群众合理诉求推诿扯皮、冷硬横推,对群众态度简单粗暴、颐指气使,便民服务和政务服务窗口态度差、办事效率低等问题,加大问责力度,倒逼干部作风好转。
(编辑:郝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