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张掖临泽县沙河镇花园村的田野上,玉米秆挺拔茁壮,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村民蒋立东站在地头,轻点手机屏幕,田间的智能灌溉系统随即启动,水雾均匀地洒向田野。“再也不用半夜三更跑来抢水浇地,现在水压足、操作简便,庄稼‘喝饱水’,今年收成有盼头!”村民脸上的笑容,正是张掖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整治成效的生动注脚。
然而,就在不久前,部分县区的高标准农田项目也曾面临现实考验。渠道水流不畅、泵站压力不足、出水栓漏水、检查井变形等问题,影响农业生产实际需求……这些群众反映强烈的“堵点”“痛点”,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如何将群众期盼的“良田”真正落到实处?今年以来,张掖市纪委监委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作为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重点,打出全链条监督、精准化治理的“组合拳”,以铁纪守护良田,用监督护航丰收,为保障粮食安全筑牢坚实“耕”基。
压实责任、精准监督,构建“双专班”治理格局
高标准农田建设环节多、链条长、资金量大,涉及规划设计、项目审批、工程施工、资金拨付、竣工验收和后期管护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影响项目成效,甚至滋生腐败问题。面对治理难题,张掖市纪委监委创新工作机制,与市农业农村局协同联动,成立“工作专班”和“监督专班”,推动专项整治取得实效。同时联合印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重点工作计划》,在全市农业农村系统纵深推进集中整治,抽调专业人员组成联合检查组,直击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病灶”。
“我们聚焦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工程质量和后期管护两大问题,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项目现场,实地查看、现场测量、走访群众,就是要看到最真实的情况,听到最真实的声音。”派驻市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负责人介绍。
监督检查必须有的放矢。针对初期部分县区自查“方法不多、查找不实”的问题,市纪委监委精准施策,督促市农业农村局制定印发了《张掖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问题指引清单》,详细列出了项目规划、资金使用、工程质量、招投标管理、后期管护等关键环节可能出现的7类67个具体风险点,为县区开展自查自纠提供清晰的“路线图”。
压力传导是推进治理取得实效的关键。市纪委监委建立包抓工作机制,印发《市级领导牵头落实重点整治项目和群众身边具体实事任务分工》,由市级领导作为召集人牵头包抓农业农村领域整治任务,市纪委监委领导班子成员和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直接联系包抓重点整治项目和具体民生实事,强化调度指导。截至目前,通过全方位、拉网式监督检查,聚焦2019年以来全市已建、在建高标准农田项目,共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各类问题数223个,已整改195个,正在整改28个,向纪检监察部门移交问题线索2个。
“2025年2月,高台县农业农村局原副局长马某某等人因对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监管不力,导致渠道工程质量问题,受到严肃处理。”张掖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人介绍。
坚持“零容忍”态度,张掖市纪委监委对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信访举报和问题线索进行“大起底、大排查”,灵活运用“室组”联动、“室组地”联合机制,对疑难复杂案件实行重点分析研判。今年以来,累计查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问题8件19人,立案9人,处分5人。
科技赋能、源头预防,织密立体化监督“防护网”
如何实现监督常在、形成常态?张掖市纪委监委将源头预防和制度保障作为夯实常态化监督的基石,着力构建“纪检监察+职能部门+县区纪委监委+群众监督”的多元联动监督机制。聚焦项目申报、设计变更、资金拨付、竣工验收、建后管护等腐败易发多发关键环节,市纪委监委推动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共享问题清单、整改进度与线索信息,实现监督信息互通、成果共享、力量协同,形成齐抓共管的监督格局。
科技赋能让监督插上“智慧翅膀”。市纪委监委推动农业农村部门全面接入“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平台”,并融合运用巡田助手APP、乡村振兴监督信息平台及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等数字系统,构建覆盖全流程的线上监督网络,推进数据共享,强化资金穿透式监管。群众通过手机即可实时反映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等疑问,形成“指尖上的监督”,实现问题线索一键直达、办理过程全程可溯。
对群众反映的“灌溉设备操作难”“水泵压力不足”“出水栓漏水”等具体问题,市纪委监委依托平台建立“受理—转办—整改—反馈—回访”闭环机制,确保每项诉求落地有声。专项整治以来,已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60余件,满意度显著提升。
在强化制度保障方面,市纪委监委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推动市政府印发《张掖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为项目全流程监管提供核心规范。针对监督中发现的制度漏洞和管理短板,推动市县两级修订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资金使用、项目验收和建后管护等方面制度24项。
以临泽县为例,该县紧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连续两年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整治,采取“实地踏查+片区协作+专项巡察”方式,对2019年以来30个重点项目开展“地毯式”排查。同时,建立民生诉求联动响应机制,开展“田间问诊”行动,推动解决农田建设类问题61个,实现“民生诉求”向“整改清单”的有效转化。在资金监管方面,将项目资产全量录入信息平台,实现“资金流转全程透明、资产存续动态可管”。
提质增效、惠民利民,夯实粮食安全“耕”基
监督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发展、惠及民生。张掖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整治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农田质量的提升、农民负担的减轻和粮食安全的保障上。随着一批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的解决,项目工程质量明显提升,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
“以前浇水要进地手动开阀门,费时费力。现在安装了电子球阀,用手机就能控制,省电省水省地还省钱,太方便了!”临泽县新华镇胜利村村民赵国栋对智能化灌溉设施赞不绝口。他算了一笔账:每亩地因此可实现节本增效150元左右。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专项整治有力推动了高效节水农业的发展。全市以规范项目建设、保障资金安全、落实管护责任为目标,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项目全流程管控,全面提升农田建设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56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75.9%;其中,突出高效节水,建成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225万亩,占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的63.2%。这些数字背后,是农业用水效率的跃升,是节水增产新模式对传统农耕的深刻重塑。
更重要的是,通过专项整治,张掖市逐步建立起一套权责清晰、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长效机制。聚焦建后管护等关键环节,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保障管护经费,确保建成一亩、管好一亩、见效一亩。构建“政企”协同共治格局,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3.8万元,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农田建设项目验收工作,通过独立监督与科学评估,提升管理规范性。市级包抓工作组将半月调度与专项督办结合,创新“穿透式”督导模式,直插项目现场开展“解剖式”检查,全力破解县区自查动力不足难题,确保管护落实到位。建立市县两级民生诉求联动响应机制,开展“田间问诊”专项行动,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田保姆”服务,真正实现了将“民生诉求”转化为“整改清单”,切实防止了“重建设、轻管护”等问题,让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效益。
沃野平畴,希望无限。张掖市通过全链条监督与精准化治理,不仅有力查纠了一批突出问题、依规处理了违纪人员,更推动制度机制持续完善,积极回应民生关切,守护好一方良田沃土。如今,行走在张掖的乡间田野,一条条平坦的机耕道纵横延展,一道道坚固的防渗渠蜿蜒远去,一片片高标准农田丰收在望,共同勾勒出一幅现代农业新画卷,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注入了坚实力量。(供稿:杨义磊 王梦婷)
(编辑:王梦婷)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515号